译者序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通过基因组测序,蛋白质序列测定结构解析等实验,分子生物学家提供了大量的有关生物分子的原始数据,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对这些原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管理以便于检索使用。而为了解释和理解这些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建立计算模型,进行仿真、预测与验证,因而出现生物信息学,它的出现,极大的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接近完成,人们的注意力已从基因组测序转向对基因组表达的分析,转向对蛋白质组结构与功能的预测。这也是生物信息学面临的主要课题。人们注意到无论是基因的表达还是蛋白质的功能,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多个基因、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对它进行分析与预测,必然涉及数学、物理、计算科学、系统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与生物学的综合应用,因而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它需要多个领域的专家通力合作,不仅如此,由于它涉及面是如此广泛,而难度又是如此之大,它更需要全国、全世界的科学家的通力合作。

近年来,由于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这种世界性的合作提供了网络基础,从而大大地促进了世界上生物信息学家之间的交流,他们共享已有的数据、资源,相互交流各自提出的分析方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形成了生物信息学界的一股新风气。

人们已经意识到,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将对我们了解生命,了解人类自身,对于医药,保健,农业等都将起极大作用,因而生物信息学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纷纷加大投入,发展十分迅速。同样的,生物信息学在我国也正在兴起。生物信息学是门崭新的学科,目前国内已有大学招收本科生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都在日益增多的培养中,但国内尚无一本完好的生物信息学的读本。99年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和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两位教授出版的这本生物信息学专著,是一本难得的讲述生物信息学的好书,我们将其介绍给中国读者。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翻译出版,对我国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有所裨益。

本书有下列同志参加翻译工作,具体分工如下,第12章卢欣,第3章蔡军,第4章闻芳,第5章胡驰峰,第6章李萍,第789章季新来,第1011章过涛,第12章廖心清,第13章罗霄,第14章李泽。

 

 

李衍达 孙之荣

199911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目录
返回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