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蔬菜集團栽培的示範推廣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戴振洋、郭俊毅

前 言

  蔬菜為民生重要必需品,短時期間消費需
求相當固定,供需彈性小,常因些許供給量之
變動,則造成價格大幅度的波動,故可屢見「
菜金」、「菜土」的現象。加上本省天然氣候
環境及耕作制度的影響,在夏季期間高溫多濕
,病蟲害嚴重,栽培不易,且颱風豪雨頻傳,
風險大,生產成本增加,造成夏季蔬菜供應不
足,供需比率介於94.98~95.08%之間,自給不
足4.92~5.52%。而在冬季則因農民習慣於第二
期水稻收穫後,大面積栽種蔬菜,且本省蔬菜
生產仍以小農為主體,使得種植面積更不易掌
控,易發生產期集中,供需失衡,供需比率可
達137.36~161.63%,造成冬季生產過剩,導致
價格下跌。
  依據八十三年台灣省農業年報統計蔬菜全年種植面積184,309公頃,總
產量2,840,316公噸,其中短期葉菜類種植面積112,788公頃,產量1,879,381
公噸;在短期葉菜類中,以甘藍、花椰菜、結球白菜約佔生產量 11.36%,
而彰化地區為甘藍、花椰菜、結球白菜的主要產區之一,約佔全省生產面
積35%。基本上蔬菜價格的高低決定於供需,供過於求則價格下跌,供給
不足則價格揚升。許氏(1992)指出台灣地區蔬菜價格具中度的不穩定性,
不穩定之發生源自供給量變動的影響。設法從供給面來實施計畫生產,理
論上被認為具穩定價格之功效。因此,若能以彰化地區,首先嘗試以集團
栽培方式,確實掌握生產班隊的栽培日期,面積多寡等,建立預警制度,
適時協調各班員增減產,達到計畫性生產之目的,調節市場之供給量,平
穩交易價格,俾能使生產之農民與消費者均蒙其利。

示範目的

1.改善過去傳統土拔苗種植方式,建立穴盤種苗生產供應系統,以提供優
 良種苗,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縮短田間栽培管理時間,有效確保
 蔬菜生產品質,進而帶動蔬菜育苗、移植等作業自動化,降低生產成本。
2.建立"市場導向"之觀念,以計畫性生產,並做適度的調整方向,轉變朝
 向發展精緻蔬菜,期能穩定價格與發展高品質產品,滿足消費者需求,
 增加農民收益。
3.為解決日益嚴重之農村勞力不足問題及蔬菜移植作業上之不便,並配合
 自動化穴盤育苗,鼓勵農民以利用研發完成之蔬菜移植機進行集團栽培
 ,降低移植作業成本,提高整體農耕效率,改善目前本省蔬菜栽培模式。

推廣過程

1.輔導生產班隊運作
  透過農會選定配合意願高的生產班隊,並由農會輔導生產班隊定期召
開會議,經由組織運作,依計畫調節市場所需之蔬菜,並以擴大農場經營
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2.推動蔬菜集團栽培
  為達分散蔬菜種植時期,以避免產銷失衡,透過蔬菜育苗中心,了解
育苗及供苗之情形,藉以作為調節產期之參考。並請育苗中心配合作業,
供應蔬菜穴盤苗,以及利用蔬菜移植機進行移植作業,建立機械化作業模
式。

3.示範觀摩
  於85年元月 4日,在彰化縣埔鹽鄉召開「大宗蔬菜集團栽培觀摩示範
會」,將新栽培模式介紹給農友,以建立「市場導向」的觀念,並行計畫
性生產,避免盲目種植。

對育苗中心的影響

  本省蔬菜種類繁多,其中大宗蔬菜之甘藍、結球白菜、花椰菜等十字
花科類,需經先行育苗,再移植栽培之蔬菜。傳統農民栽培習慣上,常以
土播育苗方式,自行小規模育苗;這種方式種子用量較多,育苗勞動成本
高,移植成活率低及罹患土壤性病蟲害等問題,不符合農業企業化經營的
原則。而在農業發展過程中農業生產分工化及精緻化是必然趨勢。因此,
各地區專業化的蔬菜育苗中心紛紛成立,以企業化經營方式,多數採用自
動化或機械化作業。此種利用穴盤自動化育苗方式生產,具有種子用量節
省,種苗發育健壯,根群不易受傷害,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提高,縮短本
田栽培期間等優點。但本省種植蔬菜農民仍多數自行育苗,依統計目前全
省穴盤苗採用率不及3%,無法如歐美地區由種苗供應量來控制及預測日
後產量變動情形,可由種苗供應量做到預警效果,使本省穴盤種苗生產供
應系統的建立增添變數。

  為推廣自動化穴盤苗,提高農民意願,將適當補助及獎勵以穴盤苗來
集團栽培大宗蔬菜,加速種苗市場需求形成,建立分工制度。如由農業改
良場透過農會,整合生產班隊,依計畫調節市場所需求之蔬菜,分散班員
蔬菜種植時間,並利用蔬菜移植機進行移植作業,以擴大農場經營規模,
降低生產成本。而此次示範班隊,100%利用穴盤苗來種植,除了有上述
穴盤苗種種優點外,同時也帶動穴盤苗之普及率,進而使蔬菜育苗中心,
在有利益前提下,加速經營結構改善,讓農民週年可得到品質優良,單價
低之穴盤苗,可在預定時間內種植,適時供應市場需求,做到農民與育苗
中心二者互蒙其利的雙贏局面。

計畫生產之應用

  本省蔬菜消費性多樣化,蔬菜種類繁多,一般市場常見蔬菜即有80餘
種,即使在主要拍賣市場所見,大宗蔬菜亦達23種左右,而不同蔬菜其栽
培方式、產期、產量及品質亦不均一。因此,使生產供需更為複雜難以掌
控。以往農業生產只有產量風險,並無價格風險。根據經濟理論,生產者
為追求最大的利潤而從事生產的;但實際上,農產品的價格水準基本上受
市場供需變動的影響,生產者在無法影響價格的情形下,總會認為增加產
量,才是增加收益的方法。然而,隨著社會經濟急速變遷,貿易自由化趨
勢下,農產品價格勢必要由市場供需決定,基本上蔬菜價格決定於供需,
供過於求則價格下跌,供給不足則價格上揚。但是,大多數的農民仍延續
著傳統的農業經營方式,並固守著生產者導向時代,一味追求技術,努力
增產的觀念,致使農業經營面臨挑戰。

  生產班隊以集團栽培方式,透過班隊組織的運作、商議、協調,決定
各班員種植面積、種類及種植日期等作業流程,作有效的計畫性生產。依
據農林廳統計甘藍的需求量是1萬5千公噸,結球白球是1萬2千公噸,花椰
菜是 8千公噸,換算成種植面積,可求得每月的種植面積,甘藍 270公頃,
結球白菜240公頃,花椰菜320公頃,再換算成每一旬是種植多少。如此,
經由生產班隊集團栽培,分散種植時期,這樣產量即可以控制。

  如果能確實掌握種植面積,建立預測及預警工作,一方面可減少農民
的盲目投資,另一方面計畫生產可達到以量制價,將能穩定蔬菜價格。除
可提高整體蔬菜產值外,對保障農民與消費者權益更甚為重要。

推動機械化方面

  本省工商業急速發展,農村勞力嚴重外流,造成農村勞力不足與老化
現象,使原本需要人工移植栽培的蔬菜,如十字花科的甘藍、花椰菜、結
球白菜等成為一項繁重的負擔。因此,這次示範乃利用桃改型半自動乘坐
雙行式蔬菜移植機來進行移植作業,此移植機操作輕便,可在畦寬80∼90
公分,畦高30公分規格下進行,移植株距有40、45、52公分三種,可任意
選擇,平均作業速率每小時可達0.15∼0.20公頃,初步佔計每公頃將可節
省11,230元費用。期能以機械代替勞力,降低移植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擴大經營規模。但因彰化地區地勢較低窪,常排水不良,農民習慣採用高
畦種植,畦高約50∼60公分,致使蔬菜移植機無法週年使用,僅能在冬季
裡作期間使用。所以,隨地區之不同,應加以考慮區域性之差異,如此才
能符合不同地區農民之栽培習慣。

檢討與建議

  大宗蔬菜集團栽培示範推廣工作因農林廳為解決長期以來供需失衡、
加速自動化穴盤苗普及率,以及推動機械化作業的原則下,指示本場進行
推廣示範工作,於84年在本轄區內大宗蔬菜甘藍、結球白菜、花椰菜等主
要產區之一的埔鹽鄉,首次規劃以蔬菜生產班隊進行蔬菜集團栽培,經本
場協助農會辦理集團栽培示範,引起農民相當廣泛的討論。由於大宗蔬菜
集團栽培仍在試辦階段,成效如何仍言之過早,但遠景是可預期的;初步
即在改善過去傳統土拔苗種植方式,已顯然達成推廣之目的,示範田均採
用自動化穴盤苗,使建立穴盤種苗生產供應系統向前邁進一大步。在計畫
性生產方面,由於為首次辦理,集團栽培面積僅10公頃,對於平衡市場供
需,功效無法發揮,但「市場導向」的觀念,已開始改變傳統農民「生產
導向」的經營,對日後農業轉型將有所助益。在機械化方面,蔬菜移植機
可明顯降低蔬菜移植作業的成本,改善目前經營體質,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惟因地域性之不同,仍有待蔬菜移植機之改良,才能符合農民需要,俾
能加速移植作業機械化。日後如能全面性推動各地區生產班隊,加入蔬菜
集團栽培,並透過各市場交易資訊以及蔬菜育苗中心供苗情形,作適時、
適地、適量之計畫生產,這將是"產銷一體"的農業最佳經營方式。

回本場首頁 回出版刊物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