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盤苗的生產與推廣問題

種苗改良繁殖場沈再發

 

穴盤育苗之生產技術係1960年代由美國開發。民國77年起在農委會之經費支持下由台南區農改場、台北區農改場、種苗改良場及台灣大學農機系等機關引進且改良後技術逐漸成熟,並自82年起在農林廳經費輔導各蔬菜產地設置計15處育苗中心。各育苗中心之大小雖不一致,其大者一處每年可供應約三千萬株苗,小者也可供應約一千萬株苗。僅僅幾年內年約有穴盤苗一億五仟萬株以上供給農民。目前供應的種類以甘藍、花椰菜、青花菜、結球白菜、萵苣及番茄苗等蔬菜為主。

穴盤苗不僅可提供優良的種苗、且可降低並減少農民之勞力、提高生產效率及擴大生產規模等優點。由於在很短的時間內急速的增加,所以在生產技術、推廣上有許多問題,今後有待各方面來努力。本文謹將所發生之問題分述如下:

一、生產技術

ぇ高品質種子之萌爆處理Priming 問題

苗除須品種之遺傳要純正外,其所育之苗要發育整齊,成苗率要高。因此,許多種子皆須經過萌爆處理。所謂萌爆處理為種子經物理、化學、溫度等,以單獨或混合處理後,使種子發芽日數可縮短或發芽一致的方法。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競爭此技術的開發。目前在國外經由此處理後已上市之種子如表一。

表一 發芽促進處理所販售的種子

種類 處理後的發育特性
菠菜 播種後約2日,可整齊發芽,可早期生產且生育一致
萵苣 發芽皿內46小時,田間24小時可發芽
三色蓳 發芽適溫更廣,夏播時也可行
甘藍、結球白菜、青花菜、茄、番茄 發芽率提高,發芽整齊,不必行間拔

台灣的夏季因為溫度高,對於較需冷涼性氣候才發芽的作物種類,如菠菜、萵苣、芹菜等,或其發芽不整齊而需較長時間的蔬菜,如番茄等都有待技術開發。

え本土介質的開發

穴盤苗的每一孔穴因介質容量小,故介質的特性需要排水、保水性適當,具發芽生育所需的肥份,並不帶病蟲害者。尤其是供為機械定植之苗必須很容易自穴盤內取出,因此所用之培養土就要嚴格之標準。一般要求其氣相率為30-50%,液相率40-65%,固相率15%以下,全孔隙率要85%以上。台灣目前所用之培養土大都是進口,每包40公斤價格為200-210元。且每種作物所要求條件並不一致,例如菠菜、芹菜種子發芽很忌水份過多,因此並不是一種介質就可適合各種蔬菜的育苗。通常介質以泥炭土、蛭石、田土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以本土性的蔗渣、稻穀等為主成分的介質之開發是很急切需要的工作。

ぉ培養土無機養分控制法的確立

在培養土中含有無機養分時,以灌水的多少來調節苗之生育,但因穴盤容積很小,如僅靠此養分則該肥效有其限度,而需要緩效性肥料。如果培養土內不含肥料時,在育苗期間必須在灌水之同時以無機養分做成培養液灌溉。很可惜的,對於苗期的培養液管理尚無正確的知識。對此現況,雖然育苗所用培養土的多樣性也有很大關係,但如何控制介質中的無機養分以確立管理技術,對苗的品質將有很大的幫助。

定植苗標準的確立

為能使栽培者得到更確實的信賴,對於出苗時有關苗的株態、大小、葉數、葉長、葉色等,須有客觀的判定指標,並且對於定植後發根情形或種植的損傷等情形,也需要確立量化上的標準。

か配合定植機之引進與開發

台灣農民之耕地大多為小田區,引進美國的大、中型定植機並不很適宜。而小型輕便的移稙機的開發很為迫切。目前雖也有桃園農改場、台南農改場、種苗改良場等開發或改進的移植機在全省各地試驗,但因為苗的種類、整地方式、栽培法、穴盤苗規格、移植機的種植構造等都尚未有整體的配合,有待繼續加強。

 

苗之附加價值的提高

有關苗本身的花芽分化或株高等的調節技術開發,如草莓、番茄苗等能促成其早期生產苗的供應,可利用育苗的設施處理後,增加其附加價值應有其發展的空間。

き育苗後期的耐逆境技術

於育成苗後,送到栽培者或定植後遇到不適宜環境如高溫、烈日、低土壤水分等,其適應性仍然低。且穴盤之容積小,蒸發散多,培養土的水分為其限制因子。如定植後,苗所帶的培養土水分又被周圍的土壤吸收,則苗在此逆境條件下,生育上必受到很大傷害。因此在育苗後期、運輸之前,對於苗的耐逆境馴化技術,有待加強研究。

ぎ苗徒長的防止

穴盤苗以高密度來生產,很容易引起徒長,台灣常因連續下雨,無法整地種植,使育成之苗留置而徒長更為嚴重。對於徒長之抑制常以灌水、施肥量為重要之調節技術,但是此處理卻與縮短育苗期間和經營上的要求相違背。在國外為防止徒長,利用矮化劑處理為多,但近年則積極開發環境的調節技術。將此簡單介紹如下:

  1. 矮化劑的應用:常用之藥劑為Sumi-7PP-333B-9等,由於此等藥劑並不是以抑制苗生長為目的登記的,且作物的種類之適用性也未檢討。對於其適宜的濃度範圍很窄,而且施用濃度、施用量、施用時的溫度、介質的吸附量等因素都有所影響。因此,利用之技術必須充分的確立,否則引起反效果。
  2. DIF之徒長抑制:為美國密契根州立大學Heins 所開發,係利用氣溫以控制生育的技術。DIF即晝、夜的氣溫「差」(Difference之前三英文字母)。以晝溫-夜溫其DIF為正值時,則生長促進,負值時則為生長抑制。換言之晝溫比夜溫為低(DIF負值)時生長受抑制,而夜溫比晝溫低時促進生長。利用此性質,育苗室於晚間加暖氣而白天將窗戶打開,使晝溫和夜溫相反,得到矮化的效果。此技術係應用於溫帶地區的密契根州,以自然的白天溫度降低是可行的,但在台灣的平地育苗,以降低白天溫度的可行性並不高。
  3. 光質形態之應用:在叢植、密植的狀態下,苗之莖節易伸長,其原因為紅色光為葉綠素所吸收,而紅外線光的比例提高,形成光敏素(Phytochrome)作用使節間伸長。以覆蓋資材改變自然光的紅色光/紅外線量子束比來控制生長。自然光中,600-700nm的紅色光和700-800nm的紅外光量子束之比值約為1,故在覆蓋資材中添加選擇性光質吸收劑將紅外線部分切除,使紅色光/紅外線比值(R/FR)成為1.5時,則對許多苗的莖伸長有抑制作用。但此技術的實際應用仍在開發階段。

短、中期苗貯存法技術的確立

多種苗的供應因有季節性,常集中於一很短的時間內,即旺季時,供苗量大。如果為此將育苗設施擴大,在淡季時,則此設施是投資的浪費。作物種植的適期和土地的利用上要做很大的變更是不容易的,因此所育之穴盤苗做數週到2-3個月的短、中期保存技術是很重要的。最近Heins1994)等以弱光將十多種花卉穴盤苗行低溫貯藏,得到非常良好的結果。繼而有許多之研究,得知除穴盤苗、組培苗外,許多綠色的插穗、果菜類等也同樣得到良好的成績。此技術確立後當可將苗之出苗期、移植期做調節,同時育苗設施也可充分的利用。對於育成苗的後期,以水分、養分行逆境處理,或以生長調節物質行抑制的方法,將使移稙後的生長產生反效果。在育苗期間不用違背正常生長的抑制方法,而以達到適合移植階段的苗行低溫貯藏,是有其存在的重要性。

嫁接苗之生產改進

台灣目前以人工行嫁接之西瓜、苦瓜,甚至番茄等都是很費時又慢的繁殖技術。最近,國外利用機械人的嫁接技術己逐漸成熟,其嫁接之速度非常之快,有待引進並改良為適合於本土需要。

二、推廣及經營

適當地區設置適當規模的育苗中心

在蔬菜或花卉之重要產區考慮其面積和種類,估算其所需之苗數量,並設置適當規模的育苗中心。由於育苗中心除技術外,需要相當之資金來添置設備,此設施如果無充份的利用,將變成閒置或浪費。因此,在主要地區輔導的育苗中心數目、設備、規模大小應有適當的規劃。

建立苗之供需資訊

栽培者或生產班將所需之苗種類、苗數、定植期等事前能與育苗中心預約,而育苗中心也能將育苗之狀況和送到日期時間等與栽培者密切連繫,雙方建立穩定的預約制度和資訊溝通。

在台灣之秋冬季,由於氣溫適宜多種蔬菜之生育,又適為兩季水稻的休閒期,造成蔬菜生產過剩,以育苗中心和蔬菜生產班的資訊,對幾種易造成問題之蔬菜,能加以約束或事前警示通報,當是值得探討的。

ぉ周年的育苗計畫

作物的栽培通常有其季節性,育苗也受此影響。為期育苗設施能夠充分有效的利用,使其週年皆有適當的育苗工作。由於許多作物的育苗技術各有其特性,業者對於週年要經營的苗種類,須學習並熟練其育苗技術。除蔬菜外,許多之花卉、苗木,甚至組培苗等都是可能的範圍。而此不同範圍的種苗,在周年的經營上,各季節應有其不同工作內容,所以育苗中心應有周年的育苗計畫。同時希望苗木業者發展成有獨特或專門性的技術是所期待的。

苗的運輸問題

由於育苗中心到栽培者之間仍有一段距離,雖然台灣仍是交通最方便,距離很短的運輸,但是在運輸過程中,不管出貨苗是連同穴盤一起或以紙箱包裝或是只帶栽培介質等,常因用普通卡車運搬,受風吹、日曬或淋雨等使其降低品質,因此,如果能有專門的苗運輸車,並有適當的維持條件是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