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芽生產技術

郭俊毅

概 

    豌豆芽又名豌豆嬰,係以豌豆種子經浸水,發芽成長及綠化過程後,被利用做為蔬菜之豌豆幼苗;亦即利用豌豆種子所貯藏的養分,直接培育成幼嫩的芽菜。若將種子播於地面,待長出莖蔓後,再陸續採摘幼嫩枝蔓而食者,則稱為豌豆苗(尖)。兩者栽培方法不同,故應劃分清楚,以免混淆。

    豆芽菜在我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最早記載於秦漢時代,其中綠豆芽、黃豆芽、W豆芽更是自古以來南北各地人民喜食的傳統蔬菜。而綠色的豌豆芽則是本省約在民國75年首先開發的一種新型蔬菜。由於豌豆芽營養豐富,生產時不必施用農藥及肥料,為標準之健康蔬菜,已廣受消費大眾所喜愛。此外,其栽培時間很短,一般僅需712天左右,而且生產不易受天候之影響,故已成為一種重要的夏季綠色葉菜。

    豌豆芽從種子萌發到豆芽產品形成這一短暫的時期內,其內部通過各種〞熄吨ぃ@用(主要是水解),將種子中不溶性的高分子貯藏物質逐漸轉化為可溶性的簡單物質,因而豆芽產品中所含營養物質較利于人體吸收。營養學國際權威德國道爾孟大學麥克布朗的營養生理研究指出:人類每日所需蛋白質,如果是動物蛋白質一般需要60公克,植物蛋白則需要30公克,而取自發芽過程中之活性植物蛋白只需要15公克就足夠了。茲將豌豆芽菜之營養成分,列如下表:

 

豌豆芽菜營養成份表(100公克含量)

熱量

(kcal)

水分

(g)

蛋白質

(g)

脂肪

(g)

纖維

(g)

醣類

(g)

灰質

(g)

胡蘿蔔素

(μg)

菸酉

(mg)

維生素A

(μg)

維生素B1

(mg)

維生素B2

(mg)

31

91.9

4.5

0.7

0.9

1.6

0.4

262

1.0

51

0.12

0.33

鉀K

(mg)

鈉Na

(mg)

鈣Ca

(mg)

鎂Mg

(mg)

鐵Fe

(mg)

錳Mn

(mg)

鋅Zn

(mg)

銅Cu

(mg)

磷P

(mg)

硒Se

(mg)

維生素C

(mg)

維生素E

(mg)

161

8.5

2.8

4.1

3.9

0.13

0.39

0.44

68

0.61

12.0

0.74

 

生產技術

一、生產場地的選擇

    豌豆芽週年均可生產,目前一般利用各型溫室、簡易設施或水耕設施來栽培,亦有利用閒置之廠房或菇寮,以及利用水稻育苗場之設備於空閒時期從事生產,以增加育苗場之收益。不管採用何種方式生產,一般場地必需具備下列條件:

()溫度:應具備能經常保持催芽室2025℃,栽培室白天20℃以上,晚上不低於16℃之溫度調控能力。可利用通風、噴霧、水幕降溫或空調系統等設施,以達到生產所要求的適宜溫度。

()光照:豌豆芽非常忌諱強光照,故應迴避強光照場所。在夏秋強光照條件下,應具有遮光設施。一般設施要求坐北朝南,東西延長;四周能採光,採光窗戶面積需占周牆之30%以上。催芽室應保持黑暗或弱光狀態。生產場地的光照條件,與芽菜產品的形態有密切的關係。在光照較強場所所生產的產品多為綠化型,俗稱綠芽,一般顏色較綠,苗株形態較矮壯,幼莖或上胚軸較粗,子葉或嫩葉片較肥大,口味較濃,產量稍高,但纖維形成較快,品質稍差。在光照較弱場所生產的,俗稱白綠芽,其形態柔弱,口味較淡,產量稍低,但品質較佳。

()通風:栽培設施內能進行自然或強制通風,通過對流經常保持室內空氣清新,並使晝夜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6090%,以利豆芽生長。

()水源:需具有充足水源,水質清潔,並具備貯水桶及自動控制等裝置。

()作業佈局:要考慮種子貯藏庫、苗盤清洗區、播種作業區、催芽室、栽培室及產品處理區之合理配置。

二、生產設施的準備

()栽培架

    為充分利利空間,以提高生產場地之利用率,可行立體栽培。立體栽培時,可設計固定或活動式多層栽培架。栽培架可用角鋼、木材或竹子製作,可分46層。栽培架之製作,應注意方便日常操作管理,有利採光,有利芽菜整齊生長。因此要求架高,層間距離適當,整體結構合理,牢固不變形,能使苗盤擺放達到水平狀態。

另外,為了生產綠芽產品或為了節省多層栽培架之支出,亦有採用平面栽培。平面栽培時,其栽培盤應墊高以避免接觸地面,以利通風及避免病害,期能促進豆芽生長。

()栽培容器

    為適應立體無土栽培的要求,栽培容器宜選用質輕之塑膠水稻育苗盤,其規格為長60公分、寬30公分、高3公分。

()栽培介質

    應選用乾淨、無毒、質輕、吸水及保水力強,使用後其殘留物易于處理的紙張、碎稻殼、鋸木屑、白棉布、不織布、泡棉及珍珠石等材料。惟如能勤加噴水,亦可行無介質栽培。

()噴淋裝置:

    可使用各類型淋浴噴頭,噴霧器噴槍或安裝自動微噴設施,於芽菜不同生長階段,按介質之有無,介質之種類,經常地、均勻地噴淋。

()產品處理及運輸設備

    由於豌豆芽栽培周期短,而且四季生產;一般需每天播種,每天上市。因此必須配備足夠的冷藏庫及冷藏車等設備,以便保持產品品質並及時送入市場或配送到家。

三、栽培技術

()品種

    任何豌豆品種之種子,均可用來培育豌豆芽,惟具有深色種皮之種子較黃白色或綠白色者不易腐爛。目前一般使用由澳洲進口之褐色豌豆品種”Australian Dundale Pea”種子進行芽菜生產。該類種子本來進口當作飼料之用,但由於價格便宜,而且發芽迅速,幼苗尚粗壯,種子也不易腐爛,頗適合供芽菜生產之用,是目前普遍採用的品種。此外,也有小部份採用自美國進口之飼料用種子,諸如Whole Yellow Pea Whole Green Pea 等品種。茲將豌豆芽品種特性列如下表:

 

  

來源

種子顏色

種子發霉性

生長速度

豆芽特性

紅子

(Dun Pea)

澳洲

不易

芽細、葉大

白子

(Whole Yellow Pea)

美國

乳白

芽粗、葉小

 

()培育過程

1.種子篩選

    種子宜先以#12(孔目12/64)#14(孔目14/64)之網篩篩選,然後剔除蟲蛀、殘破、畸形、腐霉和雜質。選用粒大飽滿、未拌農藥及發芽率在95%以上的種子為佳。

2.浸種消毒

    為促使發芽快速整齊,通常於播種前將種子用清水淘洗23次。待種子乾淨後進行浸種,浸種水量須超過種子體積23倍。浸種時間冬季稍長,夏季稍短,一般在1224小時之間。浸種後再淘洗種子23回,除去種皮上的粘液,注意避免傷及種皮,然後撈出種子等待播種。必要時可於浸種後用0.5%次氯酸鈉浸泡30分鐘,進行消毒。

3.苗盤清洗

    使用500ppm之次氯酸鈉溶液浸泡苗盤,以防病原菌存留於苗盤水孔之殘根上。

4.播種

    種子經浸種後隨即播種在水稻育苗盤內,每盤之播種量以4001,000公克為宜。以人工或機械進行撒播,撒種力求均勻。為了促使種子之發芽與幼苗之生長,能夠獲得充足的水分供應,在育苗盤中舖上一層碎稻殼或鋸木屑等栽培介質。亦有育苗盤內不舖任何栽培介質者,此時需加強澆水管理,以免種子缺水。

5.暗室催芽

    為促使種子發芽快速整齊,於播種後將育苗盤置於溫度2025℃之暗室中,進行催芽。催芽期間隨時加濕或視需要澆水,以使種子保持濕潤而發芽整齊。一般盤內不宜積水,以免種子發生腐爛。催芽時間約為48天。移出暗室之時間不要過晚,否則易引起豆芽細弱徒長,造成倒伏,引發病害而降低產量。

6.照光綠化

    經暗期培育後,將已萌芽生長之白化幼苗移至栽培室中進行照光綠化培育。亦有不經過暗室催芽階段,於種子播種後,直接置於栽培室內定時澆水,讓豌豆自發芽起,即開始進行照光綠化。綠化時間因季節與溫度之不同而異,一般約為24天。豌豆芽培育作業程序為:清洗苗盤→浸濕介質→盤內舖介質→撒播種子→置入催芽室→進行催芽管理→完成催芽出盤→移入栽培室(綠化)

()管理

1.光照:

    豌豆芽對光照條件適應性較廣,故可按產品種類,在移出暗室後安排在中光區(綠芽型)或弱光區(白綠芽型)。豆芽生長期間如光照過弱或不足,則易引起莖葉徒長、細弱,並導致倒伏、腐爛和減產。如光照過強則將使纖維提早形成,不利优質產品之形成。因此在進入夏秋季節時,為避免光照過強,宜用遮光網(80%光強度)進行遮陰。

2.溫度與通風

    豌豆芽生長溫度介於1430℃之間,最適溫度則為1823℃。為達到溫度的要求,於夏季炎熱時,可進行遮光、空中噴霧、強制通風和逆反通風(即在中午炎熱時關閉通風窗,在夜晚涼爽時開啟通風窗以進行大通風),以及開K冷氣機等以降低室內氣溫。於冬季寒冷時,則應進行保溫措施,如關閉通風窗或放下塑膠布簾,或開K暖氣。此外,通風除了具有調節室內氣溫作用外,更重要的是為了經常保持栽培室有清新空氣,以利減少豆芽腐爛和避免室內二氧化碳嚴重缺失。因此,在室內溫度能得到保證的前提下,栽培室每天應至少通風12次。即使在室溫較低之情況下,也要進行短時間的通風,但應避免外界冷風直接吹拂豆芽。

3.噴水與空氣濕度

    由於豆芽本身鮮嫩多汁,加之採用少量介質甚至無介質栽培,因此必須進行頻繁的補水,一般採取”少量多次的原則進行噴淋。有介質栽培者,每天應採用微噴設施或噴淋裝置進行34次以上次霧灌或噴淋;無介質栽培者,則需每天進行1218次之噴水。給水量以掌握苗盤內介質濕潤,又不大量滴水為度。同時栽培室之地面應澆濕,以經常保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在85%左右。此外,應注意在生長前期、陰雨天、氣溫低及相對濕度高時減少給水;在生長中、後期,晴天氣溫高及相對濕度低時增加給水,以達到不同時期豆芽生長對水分的需要,並避免導致病害流行或乾旱,因而影響其產量與品質。

()病害防治

    豌豆芽在生產中最易發生的病害為根腐病,俗稱爛根,尤其在夏季栽培時發病嚴重。發病初期有部份種子發育不良,種皮微泛黑色,在育苗盤上成點分佈。然後發病面積迅速擴大,種皮變成深黑色,豆芽因而矮化或停止生長,根部嚴重腐爛。防治方法如下:

1.選用抗病品種:一般具有深色種皮的品種較抗病。

2.選用發芽率高的新種子,並進行嚴格篩選。

3.種子消毒:可用80℃之溫湯浸種5分鐘或用0.5%次氯酸鈉浸種30分鐘。

4.容器清潔:對生產容器進行認真清洗及暴晒,或用次氯酸鈉浸漬消毒。

5.採用平面栽培,其栽培盤須墊高,以避免接觸地面。

6.加強栽培管理,切忌澆水過量、溫度過高或通風不良。

7.及時將爛豆剔出。

()採收

    一般於播種後7(夏季)12(冬季),當豆芽生長到1015公分高,頂部複葉開始展開或已充分展開時即可採收。採收時以人工持刀割取頂梢部78公分,亦可利用特製機械採收。採收後之豌豆芽,可以裝在於大型的塑膠袋或塑膠盒內,然後置於25℃的冷藏庫中保存。但由於豌豆芽採收後很容易失去水分而老化,纖維快速增加,降低商品價值及食用品質,因此採收後應儘快運送至市場銷售。

()殘株利用

    豌豆芽從種子培育成芽菜產品所需要的營養,主要來自種子本身所貯藏的養分。但是在產品收獲后的殘株中(包括豆粒和殘留幼莖)仍含有不少未消耗完的各種養分。這些副產品可供利用的途徑有:ヾ直接出售,作為牛飼料(鮮食)或翩B羊飼料(晾乾后使用);ゝ加工為添加飼料;ゞ製作有機堆肥。

結  語

    豌豆芽自民國75年開發以來,雖已歷經10多年之栽培,但其生產技術尚未臻完整,目前尚處在邊走邊摸索的發展階段。因此,今後應加強作有系統之研究,以期研發出一套適合本省環境之生產技術。此外,目前本省大都採用簡易設施來生產,但由於豌豆芽之生產可在室內栽培而不占用農地,又可採用立體方式栽培,其生長所需之溫度、光照及水份等條件可進行人工調控,各項作業可行機械化,故從長遠之發展趨勢來看,將來會朝向一貫作業全自動化之芽菜植物工廠方向發展。

回上一頁